鼠标的四种变异者
[中关村在线键鼠频道原创].鼠标自发明以来,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鼠标的外观形态也有大幅改变,衍生出许多具有鼠标功能变异类产品。尽管外观和使用方式不同,但他们的使用目的只有一种,就是移动屏幕上的光标和点击按键。 特殊的操作方式,使得这些具有鼠标功能的产品,在各自领域都拥有明显优势。不过与鼠标使用习惯上的差距,也让很多传统PC用户感觉无法适从。是什么样的优势可以让其在特殊领域取代鼠标操作,这些变异者各有那些特点,在使用方式上与鼠标有着怎样的区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 变异者NO.1:触控板 首先是笔记本用户最为熟悉的触摸板,为保证笔记本用户可以使用基本的鼠标功能,综合移动办公使用需求和外观整合性,触摸板被大量应用在笔记本电脑上,大部分触控板系统均由一小块电阻/电容式触摸板和两个按键(鼠标左右按键)构成。触摸板用于移动鼠标指针,而两个按键则起到鼠标左右按键的作用。不过由于面积过大的触控板会对用户键盘输入造成影响,所以用户使用时往往需要手指在触控板上进行多次移动方可将鼠标指针移动到目标上。 触摸板中设计最有特点的当数苹果笔记本所附带的触摸板,将两个左右按键取消,通过点击和多点触控来完成左右按键操作。大面积的触控板可以让用户单次大范围的移动鼠标指针,多点触控式操作可以带给用户更加丰富的使用体验。苹果笔记本的这一设计受到了用户一致认可,目前大部分笔记本上附带的触摸板都通过驱动软件实现了这一功能,不过由于系统的原因,使用效果与苹果电脑上的触摸板还有一定差距。 触摸板尽管使用方便,应用广泛,不过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由于触摸板面积有限,用户如进行大范围移动鼠标,往往需要手指进行多次往复运动。如果增加触控板面积,又会对日常操作造成干扰,用户很容易在正常工作的时候误碰到触摸板而对操作造成影响。 用户在进行文字录入时,如果需要使用触摸板调整光标位置,则需要将手从键盘的主键区移动到来触控板上进行使用,操作完成后,再将手移回到键盘的主键区。对用户的工作效率会有较大的影响。 在笔记本上广泛应用的触摸板,只是一种考虑到便携和一般用户使用需求所设计的产品。让用户可以无须外接设备即可完成电脑操作。用户携带方便,操作简洁直观,容易上手,但使用舒适性和工作效果较低,不适于全天候使用。 变异者NO.2:指点杆 鼠标的第二种变异,也是针对笔记本用户设计,考虑到很多用户不喜欢在进行文字录入时将手从主键区移开,指点杆系统被开发出来,并在高端商务电脑上大量使用。其中尤以ThinkPad电脑上小红帽是为出名。因小红帽而成为ThinkPad电脑用户的也大有人在。 指点杆系统由红/蓝色指点杆和左、中、右三个按键构成。用户通过手指点按指点杆来移动鼠标光标,配合键盘下缘的三个按键完成鼠标操作。其中指点杆部分可以根据用户施加的力度自动调节鼠标速度,也就是说当用户点按指点杆的力度越大,鼠标指针移动的速度越快。通过这一功能,让大大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 指点杆最为用户称道的一点,就是用户可以在正常文字录入姿势下,无须移动手腕即完成鼠标操作,由于指点杆位于键盘G键、H键、B键三者之间,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选择用左手或是右手食指使用指点杆,然后用双手拇指使用键盘下方左、右按键。将用户进行鼠标操作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降至最低。 可以说指点杆系统在熟练使用后,无论是使用手感和工作效率都远高于在笔记本电脑上全面普及的触摸板。不过由于智能加速功能的存在,用户在初次使用时,很难做到精准定位,常常会出现移动过头的现象。现在的ThinkPad电脑为了照顾一般用户的使用习惯,采用了同时配备指点杆和触控板设备的设计方案,让用户根据习惯自行选择使用,即照顾了老用户的使用习惯,又可让新用户快速上手。变异者NO.3:轨迹球 除去前述两种针对笔记本电脑设计的移动型鼠标设计,还有一种元老级的鼠标设备到目前为止仍在一些专业领域上发挥余热,这就是轨迹球。不过细说起来轨迹球并不算鼠标的变种,因为轨迹球被发明出来的时间要比鼠标还要早一些。1952年,加拿大皇家海军将保龄球放在可侦测球面滚动的设备上,发明了首个依靠操作者手部运动,完成光标移动的人机交互设备。但由于这一发明属于高度军事机密,所以轨迹球研制出来鲜少有人知道,这也是目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的鼠标设备。 轨迹球外观较为多变,以在电脑上应用的轨迹球为例,既有外观整洁的方台型设计,也有左右手通用的流线型设计和偏向于使用舒适度的人体工学设计。轨迹球在按键设计上与鼠标相类似,都会设计独立的左右按键,部分产品还设计有滚轮和其它功能按键,以方便用户进行各种日常操作。 但是轨迹球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上面一颗或大或小的球体,用户用手指拨动球体后,球体下方的机械/光学设备感受到球体的转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主控MCU,经过分析将处理完的数据传输给电脑,在屏幕上表现出鼠标指针的移动。 由于轨迹球通过球体转动来移动鼠标指针,用户在使用时因为不需要额外的空间移动轨迹球,只需要能一点空间可以放置轨迹球,即可正常使用,可大幅减少用户桌面占用空间。因为轨迹球有着无须移动使用特点,所以在很多设备上都可以看到轨迹球的身影,比如黑莓手机和一些专用设备等等。 由于用户在使用轨迹球时,无须像使用鼠标一样往复移动,可以大幅降低用户使用疲劳度,减少发生鼠标手的机率,不过由于轨迹球与鼠标的使用方式有所差异,加上日常生活中一般用户使用的轨迹球的机会也比较少,所以轨迹球基本只有专业的图形用户由于以前的使用习惯在继续使用,一般用户使用轨迹球会感觉很不容易适应。变异者NO.4:空中鼠标 最后一种鼠标最为少见,价格也最为昂贵,这就是仅供特殊用户进行演示操作时使用的空中鼠标。目前国内用户可以买到的只有罗技MX Air和班德A10等少数几款产品,空中鼠标由于其使用方式比较特别,造型基本都偏于细长,与一般鼠标有着明显的差别。 空中鼠标既可像常规鼠标一样放面桌面上使用,也可在特殊情况下,将鼠标从桌面拿起,用户在空中挥舞鼠标,即可移动鼠标指针,适合进行商务演示使用。空中鼠标一般内置两套定位系统,一为常见的光学/激光系统,可为用户提供正常桌面使用时的定位。另一套为3D陀螺仪系统,通过电子式陀螺仪,感知鼠标的在三维空间移动,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电脑,让鼠标指针移动。 由于空中鼠标内部设计有两套系统,加上陀螺仪系统造价较高,厂商还需要对鼠标的主控芯片进行特殊编程,以满足陀螺仪定位和双定位系统切换的需求。结构复杂,对制作厂商的研发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所以空中鼠标价格较为昂贵,一般用户较难承受。 文章总结: 四种鼠标的变异者,每一种在使用方式上都与传统鼠标有着较大的区别,尽管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变异者由于使用方式上的差异会让用户感觉使用起来并不是十分舒适,但极具针对性的设计,可以让用户在不方便使用鼠标的时候完成电脑基本操作。而其中如指点杆、轨迹球等设备,用户熟练使用后完全可以达到完全不输于传统鼠标的工作效率。 尽管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所采用的触控操作方式,可以完全无视鼠标设计的存在。以微软Kinect为代表的体感操作也渐渐崛起,甚至还有以IBM ViaVoice为代表的语音操作方式多年来一直虎视眈眈。但由于是硬件性能、制作成本、应用软件和工作效率等原因,上述三者仍无法在短时间内取代传统的鼠标输入设计。四种鼠标变异者还将和鼠标一起陪伴电脑用户很长时间,随着电脑硬件向着小型化、高集成化发展,甚至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日子再度辉煌。
该文章被收录于:
笔记本内置键盘不能用 https://www.chinafix.com/zt/660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