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毒敲响IT污染警钟

share

苹果中毒敲响IT污染警钟 警惕6种有害物质

  能拍照、能看电影、能玩微博、有几百种功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生产厂家不断变花样,吸引消费者追随着这些永无止境的新产品。然而,在这些或精巧或时尚或华丽的电子产品背后,却隐藏着长期被人们忽视的环保甚至健康风险。最近曝出的苹果手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致使多名中国工人中毒的事件不断发酵。“高科技污染”就像在光鲜的苹果上突然发现一个虫洞一样,一时成为热议的话题。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像其他行业一样,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一般性污染物,如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但比较特殊的是,电子产品生产涉及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排放比较多,超过公众的预期。马军说,电子产品生产的几道工序污染是相当重的,比如生产PCB(即印刷电路板)的过程、金属表面处理和电镀工序。有些电子产品的电池生产过程,还会造成铅和镉的排放。

  据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化学和重金属污染物,俗称“六种有害物质”,即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苹果中毒事件”中的罪魁祸首是正己烷。正己烷是一种有毒的化学溶剂,苹果手机的生产企业被曝出用其来代替酒精擦拭手机显示屏。用正己烷的擦拭效果明显好于使用酒精,可降低次品率,增加利润。正己烷溶剂使用后的两三个月,生产车间的工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除中国大陆外,一些电子产品及部件加工业集中的地方,如墨西哥、菲律宾和泰国的一些地方,都曾被环保组织发现严重的电子产品污染问题。马军表示,IT产业一些环节的污染危害职业健康安全。这些危害没能得到足够重视,是因为IT产业高度全球化,主要生产过程都被外包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些品牌高调作出环保承诺,但出现问题时却不必承担责任的情况。

  日本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是在1970年以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一些IT企业的污染问题随着城市改造和企业调整布局逐渐暴露。当时,在名古屋一个工厂的水井内,三氯乙烯的浓度超过环境基准的800倍,说明在电镀和清洗油污的过程中,该工厂大量使用有机溶剂。此后,政府先后制定了“地下水污染防治条例”、“土壤环境基准”和“土壤/地下水的调查与对策指针”等制度,政府和媒体的监督力量加大,企业违规生产将付出巨大代价,日本IT企业的污染问题逐渐得以解决。

  在电子产品环保领域,欧盟通过并实施了RoHS、WEEE等电子产品环保法规。RoHS要求在各种类型的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中限制使用六种有害物质。WEEE则为电子产品设置了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的目标,如果违反,企业将受到严厉罚款、追究,甚至强制停产。

  国际电工协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国际协会制定的规范,具有一定行规作用;各国际组织的报告、呼吁和消费者组织的压力也有一定影响力,但这些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报告和呼吁,有时候是无力的。马军称,中国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制定了相关法规,但在实践中不够严格,处罚力度也相对不够,不足以震慑违规企业。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