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人脸识别技术――这项技术是否足够安全?
时光荏苒,每一年的手机圈主流都在飞速变化,2014年金属一体化机身大行其道,2015年则是指纹识别技术大行其风,到了2016年,双摄则成为各大手机厂商纷纷追逐的对象。指针划到2017年,除了更具震撼力的全面屏,人脸识别技术也蔚然成风。 在本月11日发布的Note3上,小米便为其配备上这项“黑科技”。根据小米的说法,Note3不仅采用定制的人像智能识别方案,瞬间解锁速度快至500毫秒,而且更具备金融级别防风险能力,可以有效防止他人通过翻拍照片、翻拍视频、打印照片等方式盗用用户设备。由此,小米也宣称 Note 3将会给国内发烧友们带来革命性的解锁感受。 无独有偶,Note3之后现身的苹果新手机iPhone X也标配了这项技术,只不过苹果给它起了个更具科技范儿的名字――Face ID。遗憾的是,虽然苹果宣称他们的人脸识别技术技术辨认差错率甚至在百万分之一以下,然而在发布会上,苹果公司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第一次的识别却以不测失败告终,现场一度非常尴尬。 当然,无论是小米还是苹果,它们都算不上是人脸识别技术技术的先驱,更谈不上是首创者。虽然最近这个概念才慢慢兴起,但实际上早在Android4.0时代,谷歌就已经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解锁功能。 那么,为何到了Android4.0,这项技术才慢慢走红呢? 蜀黍认为,说起来还是当时的技术不成熟的原因。虽然软件上是达到这个水平了,但是由于技术所限, 当时因识别速度非常慢,体验也不够好,自然就被慢慢淡忘了,转而指纹识别技术倒是大行其道了! 真正在国内把人脸识别技术技术带入大众视线的,是支付宝。在2015年的IT和通信产业盛会CEBIT(汉诺威展会)上,马云就当众演示了Smile to Pay“刷脸支付”技术。在见识到了这一技术的强大威力之后,之后各种基于人脸识别技术技术的使用终端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百度推出了搭载人脸识别技术技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中国农业银行则面向全国2万多个分支机构推出“刷脸取款”,,一些超市和餐厅也开始尝试让顾客“刷脸”买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项技术愈发成熟,带给我们的方便也将越来越多。 但这也并不就表面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大家纷纷追捧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这项技术是否足够安全? 苹果曾专门对这个问题发表声明并且表示所有Face ID收集的数据都不会上传到云端,也都经过了加密,用户的信息安全安全受到完全充分的保护,而在苹果之前推出的三星S8则让人有点失望了。此前就有德国研究机构通过照片成功绕过了Galaxy S8的人脸识别技术防御,硬生生地拆了三星的台。 总而言之,一项技术面市之后难免受到种种不适应,关键的如何改进优化。话又说回来,如果让你来选,指纹解锁和人脸解锁站哪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