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DP看CPU性能:功耗越高越彪悍?

share

  Prescott,是Intel心中挥之不去的痛,却改变了CPU的发展历程。它的失败不仅仅将CPU带进了多核心时代,更让我们第一次深入认识了TDP。从此之后,我们聊CPU,从以性能为中心转变成以性能功耗比为中心。如今,性能的竞争有着明显的倾斜,使得CPU的发展衍生出一条节能版的分支,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TDP数值。今天,我们从TDP的角度,带大家认识CPU。

从TDP看性能!带你走进CPU功耗的世界

  TDP,全称Thermal Design Power,译为中文指散热设计功耗。Intel对于TDP,有如下的解释:热设计功耗是指在最糟糕、最坏情况下的功耗。散热解决方案的设计必须满足这种热设计功耗。所以,TDP的功耗值是极端情况下的数值,属于一个最大数值。

六代i7 TDP为91W,三代i7为77W,但并不能说明前者功耗高

  故CPU的TDP并不是CPU的真正功耗,CPU真正的功耗是一个动态变化但永远不会超出TDP。所以我们一般都会有这么一个共识,TDP数值越高,一般来说性能会更好因为同架构下TDP越高,运行的功率上限就更高,转化的性能会更高。

TDP决定了散热规模

  正因为TDP和散热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低TDP的CPU往往用于移动平台,比如超极本以及平板PC使用15W的U系列Intel CPU;中/高TDP的CPU一般是我们常见的台式机定位,比如Core i家族的TDP从35W到95W不等;破百的TDP一般是Extreme至尊版的专属,Core i7-5960X就高达140W。

Prescott P4与Athlon 64印证了TDP并不能决定散热

  21世纪以来,两大CPU厂商对于TDP的策略可谓风水轮流转了又转。130mm时代,65nm时代,32nm时代到现在的14nm,都是Intel在TDP上获得了掌声。而AMD仅在Athlon 64的90nm时代赢得了TDP的战争,其余不是打平就是战败,直到现在那感人的FX时代,AMD CPU一直摆脱不了DIY玩家心中高发热高印象的既视感。

  在缺乏性能竞争下,Intel选择了另一种挑战,那就是低TDP高性能的挑战。主流CPU的TDP呈现一种不断走低的趋势,符合了制程进步的规律,当然这仅指Intel这家。至于AMD,经历了被GF坑了的SOI工艺,在将来的Zen时代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呢?我们拭目以待。

share
评论 (0)